鸵鸟:我们很能跑 不需要逃避

非原著,来自网络。

长久以来,人们都认为鸵鸟受到惊吓会把头埋在沙子里以逃避危险。也由此引申出“鸵鸟政策”这个俗语,用来比喻遇到问题不积极面对,而是消极逃避、自欺欺人的做法。人们嘲笑鸵鸟的愚蠢,久而久之,鸵鸟就被用来代指愚蠢的人。

鸵鸟作为愚蠢的象征早在圣经《旧约》中就有记载:“鸵鸟的翅膀欢然扇展,岂是显慈爱的翎毛和羽毛吗……因为上帝使它没有智慧,也未将悟性赐给它。它几时挺身展开翅膀,就嗤笑马和骑马的人。”

不过最早写下这则谣言、明确描述鸵鸟行为的人,则是活在公元23至79年间的罗马思想家——老普林尼。在他的自然历史著作中,普林尼写道:“(鸵鸟)认为当它们把头和脖子戳进灌木丛里时,它们的身体也跟着藏起来了。”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个描述竟然渐渐演变成鸵鸟是将头埋在沙子里。

如果说鸵鸟把头和脖子戳进灌木丛还有些许可能性的话,“把头埋进沙子里”的情形则是完全不可能出现的,因为如果这样的话,鸵鸟会被活活憋死的。大家都知道,鸟的鼻孔多半生在喙的基部,而像鸵鸟这样只能靠嗅觉觅食,不得不把鼻孔生在喙前端的鸟儿,插进泥里寻找食物之后就得用力喷一喷鼻孔,以除掉妨碍呼吸的杂物。如此,又怎么会出现鸵鸟冒着憋死的危险,把头埋进沙子里好半天的事情呢?

鸵鸟遇上敌人会怎么办?

既然“将头埋进沙里躲避危险”是误解,那当鸵鸟遇到危险时,它会怎么办呢?实际上,如果遇敌,鸵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——跑。虽然鸵鸟隶属于鸟纲,但它已经不具备飞翔的本领了。鸵鸟的翅膀已经退化,羽毛的细丝间没有钩系,无法形成完整的一片有飞行功能的羽毛,因此它们只能留在陆地上。尽管不能用来飞,它们的羽毛仍然具备基本的保暖和散热功能,并且还能在奔跑时协助改变前进方向。

即使不能飞,鸵鸟一样能强力地抵御各种敌人。凭借一双强有力的双足,鸵鸟奔跑的时速可以达到70公里。此外,鸵鸟所独有的只有两只脚趾的脚掌,也让它们更适应奔跑。若是没有成功跑掉,鸵鸟还能施展它们的拳脚功夫与敌人搏斗——不要小看这对强壮的足,它的力量足以杀死一头成年雄狮。与此同时,不能飞的翅膀也可以辅助攻击。

由于鸵鸟的头和身子相比显得很小,所以只要鸵鸟的头贴近地面,就可能被误以为头埋进了沙子里。在鸵鸟的生活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场景很容易让人产生这样的误解。

场景一:隐藏

只有当鸵鸟处于十分不利的位置和环境中,比如正坐在巢上时,不方便使出招数的鸵鸟才会为了躲避敌人尽可能地隐藏自己。当鸵鸟把脖子和头贴在地面上时,敌人多半很难发现鸵鸟的头,而将鸵鸟的庞大身躯当成长着草的土堆。也许最早观察到这个行为的人,也和鸵鸟的天敌一样,只看到了身子没有看到头,才会认为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了吧。

场景二:觅食

在鸵鸟的食谱里,最常出现的是植物的各个部分——根茎叶、种子、花、果实什么的。有时它们也会吃点昆虫和小的脊椎动物改善一下伙食。因为鸵鸟没有牙,所以它们还得时不时吞点沙子啊卵石什么的,来帮助自己磨碎这些食物。在地上寻寻觅觅,加上吃石子,鸵鸟的头会很贴近地面,若是不仔细观察,人们便不禁会怀疑这些鸵鸟再一次懦弱了。

场景三:翻卵

鸵鸟妈妈把卵产在土堆的浅坑里,借着太阳的温度来帮助孵化。为了让卵受热均匀,负责白天孵卵的准妈妈们总要把嘴伸进坑里翻几次卵,这样贴近地面的动作,看上去就如同把头埋进土堆里一样。值得一提的是,准爸爸们会借着它们天生的保护色,在晚上担当起孵卵的重任。

结论

谣言破解。很多错误的结论都是由于观察不够仔细导致的,鸵鸟也不例外。它们已经被误解了两千多年,即使知道真相的人越来越多,也无法抵抗“像鸵鸟一样愚蠢”、“鸵鸟政策”这样的俗语的广泛流传。不过,也许有一天这些俗语会变成“像鸵鸟一样强壮”,如果那时还有鸵鸟的话。

 

发表评论

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

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: <a href="" title=""> <abbr title=""> <acronym title=""> <b> <blockquote cite=""> <cite> <code> <del datetime=""> <em> <i> <q cite=""> <strike> <strong>